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运动休闲正文

泉州体育鞋服用品企业逆市出击再细分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4-12-09 浏览次数:59
  这是泉州体育用品让人惊艳的一年:安踏市值超越李宁,成为当之无愧的本土体育用品领头羊。
  
  这又是泉州体育用品让人揪心的一年:“今年运动鞋市场好难做”成为很多泉州运动鞋品牌经营者的共同声音。
  
  这还是泉州体育用品奋起反抗低迷市场的一年:泛户外、鞋服一体化等词汇日渐为业界所熟悉,也标志着泉州体育用品从业者们不再扎堆,而是有了理性的思考。
  
  刚刚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安然走出,在过去的一年,泉州体育用品却又遭遇了种种尴尬。对于过去的这一年,体育用品行业的从业者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评价。作为晋江流域最具影响的财经媒体,我们也在关注着这个行业,记录这个行业发展的点滴,并在今天的版面上隆重推出了对体育用品行业的盘点,以飨读者。
  
  关键词:库存
  
  足迹
  
  2011年10月14日,李宁宣布了2011年第三季度及国庆假期李宁品牌同店增长数据。数据显示,第三季度李宁品牌之同店销售增长仍为低单位数水平;国庆黄金周期间之同店销售增长仍是低单位数,但较前一季度好。李宁集团维持全年低单位数同店增长的预期。
  
  第三季业绩增长放缓的还有匹克。匹克第三季度同店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只增加6.2%。而匹克此前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,2012年第二季订货会订单金额较2011年同季订单增长9.5%,这是2009年以来匹克订货金额增幅最低的一次,此前匹克的订货金额同比增幅都在20%以上。
  
  领头羊安踏的数据同样不容乐观,在之前安踏公布的预期数据显示,第三季同店销售增长滑落,而零售端折扣率亦扩大。有港媒报道,安踏管理层在“企业日”上承认,2012年二季度订货金额增长,将低于首季度15%的幅度,未来半年至1年内,行业亦会充满挑战,已难以保证2012年第三、四季度订货会成绩。另外,安踏早前计划于明年净增600至800间店铺,如今亦可能因增加关店数目,而向下调整。
  
  在业界看来,体育用品行业今年终于尝到了前几年行业高增长所带来的“苦果”:受前两年奥运营销影响,体育用品行业疯狂涌入新品牌,行业整体呈现高增长态势;同时,众多体育用品品牌也纷纷扩张生产线,提升产能。而与此倒挂的现象是,在这两年,运动鞋市场已经逐渐趋于饱和,市场逐渐成熟,体育产品同质化严重也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。而受企业规模影响,国内众多一线体育用品品牌首当其冲,库存问题尤为严重。
  
  “一方面,近几年体育用品行业发展扩张速度过快,导致零售商积压大量库存,影响后阶段公司发展;另一方面,在国内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,消费者有缩减消费体育用品的倾向,两者偏差加剧库存压力,加上租铺、人工等成本的不断上涨,直接导致业绩回落。”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目前各大体育服装行业存在库存压力,需要逐步消化现有库存,并降低下批产品产量,体育服装行业进入调整期。
  
  财经眼
  
  尽管体育用品各大品牌并不愿意承认,但是库存的存在却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  
  库存产生的原因,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引起的。不过在编者看来,盲目乐观是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原因。
  
  君不见,就在2011年年初,不管是业已上市的几大本土龙头体育用品企业,或者是成长型品牌,都做出了扩充产能的决定。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,正由于这些企业对于国内体育用品行业走势的看好。
  
  “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,运动鞋市场逐渐复苏,去年一整年的增长速度更是快得惊人,但是这种增长是建立在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整个市场低迷的基础上,是一个补货的过程,并不像2003年前后那样整个市场需求真的那样旺盛。”对于今年年初的这一轮扩产,个别业内人士已经做出了准确的判断。但问题也恰恰在于,只有个别的业内人士看到了这一点。于是乎,你也扩产,我也扩产,当市场无法消化产能扩充后所带来的过量产品时,库存便出现了。
  
  对于体育用品行业的未来,我们依然看好。现在库存的产生,并非真正的市场饱和,而是一种结构性饱和。随着市场的发展,消费者也越来越“挑剔”,对于产品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。如果体育用品从业者们能够提供足够吸引力的产品,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个行业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。
  
  关键词:渠道下沉
  
  足迹
  
  晋江市阳光路是运动品牌集中的商圈,在某种程度上,所有运动品牌的“风吹草动”你都能够从这条仅有数百米长的路上看出来。
  
  就在农历兔年春节过后不久,本土两三家成长型品牌关闭了其在阳光路的专卖店。与之相对应的是,这些品牌在南安、安溪等传统渠道盲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“圈地”运动:一个接一个的专卖店在这些地方的乡镇开了起来,中小运动品牌更加务实的渠道策略悄然间已经在家门口实施……
  
  对于这一波轰轰烈烈的渠道下沉,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,或者支持,或者反对。然而,在当事人看来,渠道下沉或许是避开一线品牌竞争的不得已选择,但未尝不意味着另一个机会。
  
  “以晋江为例,阳光路、塘岸街隶属二级市场的一类商圈。在这种商圈当中大家日子活得并不舒坦:高昂的终端成本费用、盈利难以实现,这些都是压在成长性品牌肩膀上的重担。”野力(中国)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阿正苦笑道,“种种压力下,让这些成长性运动品牌在国内很多二、三线市场商圈开店,做大做强谈何容易?既然活下来才是硬道理,我们没有必要硬着头皮挺在这些二级市场的核心商圈里。”
  
  在专家眼里,晋江成长型品牌的这一举措可以称得上是断臂自救。麦迪逊(北京)国际广告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张发松便认为,做品牌是一项做面子的光彩工程。是让自己的品牌成为一、二线城市高举高打的渠道策略的殉葬者,还是做一名断臂自救的勇士,把自己生存之本移植到县乡这块利润土壤中?晋江很多中小运动品牌已经做出了选择。
  
  财经眼
  
  为什么要渠道下沉?因为核心商圈成本高,因为拼不过耐克、阿迪达斯,拼不过安踏、李宁,还因为乡镇仍然有不少空间可开拓,这是不少选择渠道下沉的企业面对外界疑问时给出的答案。然而,既然有着种种理由,为何当初不愿意一步到位选择更符合品牌发展的渠道呢?
  
  诚然,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作祟。比如说,觉得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;比如说,也想借着走进核心商圈打响知名度成为下一个安踏、李宁,甚至是下一个耐克、阿迪达斯。
  
  想法固然很好,蓝图固然很美,理想固然很丰满,但是现实一般是很骨感的。兜兜转转一大圈之后,最终这些成长型品牌发现,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,放下所谓的“身段”到乡镇去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举措;相反,或许这样一来,反而能闯出另一片天地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