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农业食品正文

农业部力推土豆闹革命,咱们农企怎么跟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5-09-19 浏览次数:70
农业部力推土豆闹革命,咱们农企怎么跟?

农业部23日正式发布《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》,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。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是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、破解农业发展瓶颈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、引领农业绿色发展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有益探索。也是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促进稳粮增收、提质增效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举措。

  去年1月6日,农业部就正式启动“土豆主粮化”国家战略,将土豆与水稻、小麦、玉米并列为中国四大主粮,这次农业部正式发布了指导意见,对于加快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。为何要提出马铃薯主粮化的策略,我国现今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如何,国外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,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?看小编与您一起解答。

  马铃薯主粮化,是国家战略也是大势所趋

  在国家提出马铃薯主粮化以后,很多人认为这标志着,我国的粮食储备肯定出现问题了。只是中央不明说,将问题捂住。粮食“十二连增”之后、为何还要“马铃薯主粮化”这让很多的国民都理解不了,其实马铃薯的主粮化,既是国家的战略也是大势所趋。

  1、马铃薯主粮化, 具有全局性意义

  目前,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占总量的30%强,农业用水则占近70%,而且其中有效用水仅占1/3。以现有三大主粮为例,水稻、小麦、玉米都是高耗水作物,其中,小麦一季生理需水100方,玉米为120-140方。把这一基数乘以它们的种植面积,得出天文数字的耗水量,还不考虑其2/3的浪费。

  特别是在华北“漏斗区”,约5500多万亩的粮食主产区,为了浇地上的庄稼,地下水采到几百米深,形成地下“漏斗”,导致降水、地面径流和地下水“三水”失衡,不能循环。

  而土豆恰恰是耐旱、耐低温、耐盐碱同时生长期短并高产的作物。土豆另一个强势优点省工,在当今中国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:随着大规模工业化、城镇化,农村“用工难”问题普遍而突出,“什么省事就种什么、怎么省事就怎么种”是从南到北无可避免的通病。

  土豆宜作的第二块区域是著名的“胡焕庸线”,即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的一条基本直线,气象学上为干旱半干旱地带,普通农作物的有效积温也不够,有大片潜在农田都没动用。

  还有第三块南方冬闲田,大概有2.7亿亩,其中能够用于种马铃薯的至少有1.7亿亩。

  这三大块,加上现有8000万亩,全国新增2亿亩马铃薯种植面积是有把握的。这2亿亩,不与其他三大粮食作物争地、争水、争人工、争肥、争药,按亩产平均两吨计算,一年收获4亿吨专用马铃薯,折合全粉8000万吨。这是个什么概念?相当于新增了一个夏粮,这是了不起的贡献—既缓解了粮食安全压力,又调整了种植结构,增加了农民收入,又改善了生态环境。说它具有全局性意义,毫不为过。马铃薯主粮化正是直面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,所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战略举措。它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、改善国民身体素质、优化生态环境,都有显著积极作用。可以说,马铃薯主粮化的好处,数都数不清。

  2、市场倒逼马铃薯主粮化

  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粮食产量“十二连增”,中国人的饭碗是端在自己手里的这一基本判断没有错。但与粮食连年丰产同时,粮食进口量也连年递增。1996年《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》首次提出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%的目标,《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(2008-2020年)》再次确认这一目标。但事实上,到2014年,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87%。

  一方面,因为粮食统计口径中,除了稻米、小麦、玉米三大口粮之外,还包括进口最大宗的大豆,如果把大豆拿出来单算,应该说进口的口粮数量并不大,口粮基本自给的要求和现实状况是吻合的。另一方面,粮食自给率下降,是居民消费升级、参与国际市场、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。专家普遍认为,95%红线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,在新形势下,粮食安全的内涵与10年、20年前不完全一样了。所以,保证粮食、尤其是口粮的较高自给率是底线;未来要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、人口增长及减轻环境与资源压力,适度进口工业用粮、饲料用粮甚至口粮,将不可避免。

  伴随粮食进口量连年递增的,还有一个奇特现象:最近三年马铃薯的进口量连年增高。这逼迫有关决策层警觉:“连土豆都要进口吗?”同时催人思考,由此探索出可能的解决之道。

  3、中国人缺什么它就有什么

  所谓主食或主粮,有一个简单认定法—吃饭时端在手里、拿在手里吃的叫主粮,盛在盘子里放在餐桌中间的叫副食。按国际通行说法,主粮有“四大”:大面积、大规模种植,有足够大的产量,能够在比较大区域内长时间储存,具营养价值而被大部分人喜欢吃。

  用此标准衡量,马铃薯的表现没有一项不优秀。

  目前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大数约8000万亩,虽跟玉米的5.5亿亩、水稻的4.5亿亩和小麦的3.4亿亩不在一个量级,比大豆的1亿亩也有差距,但肯定算是大规模种植。

  按目前国内平均亩产一吨计算,全国马铃薯产量大数在8000万吨左右,折合马铃薯全粉约1600万吨,相当于全国夏粮总量的1/6。而世界平均亩产水平为1.2吨,发达国家则将近3吨,最高可达8吨。这跟我们不好好种它、不用好地种它、不选用高淀粉含量品种(因为菜用)有关,另一方面也说明产量潜力极大。

  主粮至少要能做到周年存放,而耐存正是马铃薯的强项。马铃薯经脱水干燥后磨成粉,称为马铃薯全粉,一般能存七八年,远远超过米、面和玉米。收购商愿意收,易存放,损耗小,好赚钱,是一个不得了的市场优势。

  至于营养价值,可以说不起眼的小土豆“浑身都是宝”:跟现有三大主粮比,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,所以热量低,总糖量也低,特别适合于“三高”人群;但膳食纤维含量高,特别适合于“十男九痔”的国人;同时人体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高,尤其是中国人容易缺乏的钙、硒、铁、锌等,“中国人缺什么它就有什么”。所以,马铃薯主粮化将带来中国人的“膳食革命”,把土豆当主粮吃,可以强健中华民族。

  马铃薯产业化的现状与困境


  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,显然,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、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、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,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,还需要科技工作者、马铃薯种植加工企业和广大薯农付出艰辛的努力。

  近几年,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,2013年达到8421.9万亩,主要分布在西南、东北、西北等地区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,2013年,中国马铃薯产量达8892.5万吨,占全球总产量的24.2%。

  按照2012年初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《马铃薯加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,到2015年,中国马铃薯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,利税45亿元,年加工转化马铃薯1400万吨。

  看到马铃薯作为主食产品的经济增长点,一些企业伺机而动,欲将业务拓展至马铃薯全粉的生产加工。以马铃薯研发、种薯生产为主营业务的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昭晖说,虽然企业的主要精力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的扩繁、推广上,但在马铃薯主粮化利好消息的推动下,企业正抓紧建设年产1万吨马铃薯全粉厂,计划今年9月建成投产。集马铃薯育种、种植、淀粉研发、生产和销售等业务于一体的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也将借助马铃薯主粮化趋势,研发更多品种的马铃薯产品。

  然而,对于马铃薯产业链的上游———广大种植户来说,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能否充分调动他们的种植积极性,仍待思考。近年来社会游资的无序进入和种植户的盲目投入,致使马铃薯价格波动明显,滞销或薯贱伤农现象屡有发生。近几年,种植户虽有了每公斤1元钱的良种补贴及部分农机具补贴,但马铃薯成为主粮后,还应该享受与其他主粮类似的粮食直补、生产资料补贴和最低收购价等保护性政策。

  随着科技的进步,在马铃薯作为主食方面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,同时,已经将马铃薯馒头、面条、米粉、复配米等主食产品中的马铃薯粉占比由最初的10%左右提升至70%、45%、55%、35%。在国内很多省市已经有了很多的土豆作为主食的餐饮。

  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困境。

  首先,良种缺乏,适合加工全粉的专业种薯少且质量不稳定。“多年来我们吃薯片、薯条都是进口,国内做不出来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不行。”国内最大种薯企业——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董事长梁希森说,“再好的品种,种上两年都退化了,因此需要通过科技研发不断培育出一代代优良种子,才能提高产量。”

  其次,相比其他主粮作物,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偏低,加工产业链尚未形成。因为其黏性比较大,不容易进行机械化加工。集中体现在发酵难、成型难、整型难,容易开裂。一些企业已经进行过相关生产试验,发现跟生产主食不一样,马铃薯主食很难成型,几乎不能进行大型机械化生产。为此,尽管他们进行了多方努力,目前依然不能大批量生产出来。

  此外,以全粉为原料的产品成本偏高也是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。据调查,以馒头为例,同样制成全粉,土豆全粉的价格是小麦粉的4至5倍多。如不考虑馒头的加工成本,仅土豆馒头的原料成本就是小麦成本的近2-3倍。

  尽管难关不少,业界专家和企业家认为,我国推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依然是前所未有的利好消息,将带动国内庞大而潜在的马铃薯产业市场深层次发展。要让土豆成为中国第四大主粮,还需在各方面“精耕细作”。

  马铃薯产业未来的努力方向


  我国的马铃薯行业停留在栽培和原料销售的初级阶段,产业附加值较低,对马铃薯的加工技术方面和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,整个马铃薯产业仍处在“大资源、小产业”的局面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,就需要通过对价值链进行定位,通过对马铃薯产业施行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,提高马铃薯的附加值。在马铃薯产业链的环节中,特别是在初级马铃薯进行精、细化处理的创新环节上,应当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定西马铃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。将传统的马铃薯产业转变为高精细化的加工型的产业,提高马铃薯的附加值。获得更多的利润。

  (一)以资源禀赋为前提,优化主食产品原料布局。综合考虑各地水土资源条件、农业区划特点、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,按照发挥比较优势、分区分类指导、突出重点领域的原则,优化生产布局,增加主粮产品开发的原料。

  (二)以消费需求为引领,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。做好消费端的工作,习惯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引导,在这个基础上顺势而为,加大产品创新投入,其中会有很多机会,开发适宜不同区域、不同消费群体、不同营养功能的马铃薯主食产品。大力推进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开发,以解决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为重点,开发馒头、面条、米粉、面包和糕点等大众主食产品。

  (三)以品种选育为带动,强化主食产品原料生产技术支撑。选育适宜主食加工的新品种,加快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,开发利用优异种质资源,推进育种方法创新,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,结合常规技术,进行品种改良。健全完善脱毒种薯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,加强原原种、原种和良种生产,满足生产用种需要。

  (四)以科技创新为驱动,研发主食加工工艺和设备。研发原料节能处理和环保技术,配套效能比高的原料处理装备,保障原料品质和营养,有效降低能耗和废弃物排放量。研发发酵熟化技术,配套温度、湿度、时间智能化控制设备,改善面团流变学特性,提高发酵熟化效率。鼓励规模较大、自主创新能力强、拥有核心技术、盈利能力强、诚信度高的加工企业,开发主食产品品牌,增强市场竞争力,打造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。

  (五)以营养功能为重点,引导居民消费主食产品。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营养功能评价。建立营养功能评价体系。依托国家级、省级科研机构、高等院校和大型龙头企业,建立国家马铃薯营养数据库。开发马铃薯营养功能。

  雷军说过“把一头猪放在大风口上,它都会飞起来”。2015世界马铃薯大会的召开以及今天马铃薯主粮化国家战略的确立,必将催生出一个“土豆+”的大风口。原来它竟然是世界上惟一的全营养美食,联合国都说它是“世界上最伟大的食物”“只有马铃薯能够拯救人类”!

  一场改变中国人饮食结构和相关产业的“马铃薯革命”正在中国高调地引爆。

  这场革命的意义至少有三:国家层面上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土豆巨大的增产潜力可保障习总所说的“碗里装满自己生产的粮食”;国民层面上,可以改善中国人的膳食营养结构,让13亿多中国人吃得更营养、身体更健康;商业层面上,可以拉动一个万亿商机的行业,创富共赢、民富国强!

  
 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